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资讯 > 电视剧情 > 正文

《水脉》分集剧情介绍第1-8全集大结局(2)

2023-02-01 20:53

  西线调水,在长江上游通天河、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蓄水,通过隧洞穿过巴颜喀拉山,向黄河上游补水。但是,南水北调工程实 行进 程充 斥艰辛与争议,有人质疑需不须 要从南方引水?引水会不会带来生态灾 害?能不能通过地下水来解决北方用水问题?工程移民会不会造成社会动荡等等。本集将体 系阐 述水与人类社会发展,水利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关系。摄制组前往人类四大文明的发源地,应 用实证考古的手 腕,以大 批、一手的历史材 料和主 要文物,阐 述了水与人类文明兴衰密不可分的关系。通过对美国、以色列等调水工程大国的实地调查阐 明了中国南水调工程的必要性,而对印度等缺水国的调查则发 明,超采地下水会给国 度带来宏 大的灾 害。以人类与水的关系为背景,重点叙述了水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。

电视剧《水脉》分集介绍:第二集《世纪构想》

  南水北调,分 辨从中国的西部、中部、东部,以三条线路将中华文明的两大母亲河——长江与黄河连通起来,跨越崇峻的高山、广袤的平原,经过众多的城市和乡村,将中国南部丰沛的长江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缺水的北方。然而,从假 想到计 划,从计 划到实 行,就像中国治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 程一样,南水北调,这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、大范 围跨流域调水工程,这个汇聚了几代中国人智慧和血 汗的世纪工程,注定要走过一段漫漫征途。1952年深秋,59岁的毛泽东乘专列分 开北京,开 端了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外出观 察,他此行的第一站来到河南开封的黄河岸边,面对眼前的这条滔滔大河,“南涝北旱”的现实让熟读历史的毛泽东陷入寻 思。毛泽东在这次考 核进 程中,并没有过多地谈论如何治理黄河的问题,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一个更为巨 大的战略构想:

  “南方水多,北方水少,如有可能,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。”正是从那时起,为了从长江上游调水入黄河这个假 想,艰 巨的南水北调线踏勘工作整整连 续了半个多世纪,几代水利工程技 巧人员,30多次深 刻中国西部这片不毛之地,获得了大 批可 贵的地形、水文、景 象等基 本材 料。甚至有人把性 命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崇山峻岭之间,直至今天,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仍在计 划设计当中。1958年8月,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 展会议上,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唆 使》,第一次正式提出“南水北调”的计 划,同时决 议动工兴建丹江口水库作为向北方调水的水源地。

  1974年,历经16年终于竣工的丹江口水库,蓄积起了100多亿立方米的巨量水体,依 照计 划,将从丹江口水库开挖一条渠道一路向北输水,直至北京,这就是南水北调的主 要线路之一——中线。历尽曲 折的丹江口水库,终于在千山万壑间实现了“高峡出平湖”的奇迹,南水北调这个世纪构想终于迈出了走向现实的第一步。位于京杭大运河和新通扬运河交汇处的江都水利枢纽,1961年12月开 端动工兴建,历时16年完成,这个拥有4座电力抽水站、12座水闸的宏 大水利工程,可以以每秒400多立方米的提水速度向北方抽引长江水。这里被断 定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起点。但是,要把这个南水北调东、中、西三条线路雄 伟的调水蓝图变为现实,不仅须 要解决一系列难以战 胜的世界性技 巧难题,更须 要有足够强 盛的国力支 持,现实的使命和历史的义 务,像千钧重 任压在这一代人的身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