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之韵》分集剧情简介第1-20全集大结局(11)
第二,岑参诗人中的一股一往无前的好 汉气 势,这也是其他边塞诗人所无法比 较的。他赞叹别人“功名只向马上取,真是好 汉一丈夫”他自己就是这样作为戎装的少年好 汉驰骋在西北战场上的。他出塞时,才三十出头,正是充 斥锐气的年 纪。王昌龄、高适等年稍长的诗人,随着开元盛世的逐渐萎缩,朝政的日益腐 朽,已经开 端认识到战 斗的残 暴和非正义性的一面时,岑参却还在战阵上高呼驰骋显示好 汉气 势。这种心态和思想境界,就使他的诗和高适比 拟显 明的差 别。高适察 看比 拟深 刻,更多的看到战士的艰 难,因而诗的颜 色要淡一些。岑参则用绮丽的笔调来凸显西北地 域冰天,雪地,火山,热海的异域风光,歌 唱捍 卫边 境的战 斗,歌 唱将士们不屈不挠,立功报国的激 情壮志,有一种感人的厅情异彩。
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,平少茫茫黄入天。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。匈奴草黄马正肥,金山西见烟尘飞,汉家大将西出师。将军金甲夜不脱,半夜军行弋相拔,风头如刀面如割。马毛带雪汗气蒸,五铧连钱旋作冰,幕中草檄砚水凝。虏骑闻之应胆慑,料知短兵不敢接,车师西门伫献捷。
诗写“汉家大将西出师”,在“轮台九月风夜吼,一川碎石大如斗,随风满地石乱走”的恶劣气 象中行军。光从这种氛 围的渲染就能使人感 到到,这是一支不可克 服的铁军,所以诗人信 念十足地判 断,“虏骑闻之应胆慑”因而要在“车师西门伫献捷”。这种百折不挠的战 役精 力,在其他边塞诗人的诗里很难找到的。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是诗人又一主 要作品。这首诗,一开 端就使人觉 得新奇。“胡天八月即飞雪”,按常情说,这种气 象应 该使人觉 得“愁云惨淡万里凝”才对。然而,作为盛唐时 代一个好奇的年 青人,岑参却忽发奇想,以 为压在枝头上的不是雪,而是盛开的梨花,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。这两句至今还经常有人引用的诗句往这里一搁,就使昏 暗的天空突然有了亮色,空气突然变暖了,从而也奠定了全诗豪 放乐观的基调。“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”,展 示出一派异域情调。诗人眼尖,还特 殊注意到辕门上面那高擎的红旗,颜 色对 照是那么强烈。红旗应 该是在风中飘动的,只不过偶然风停了,才垂挂着不动。这一特 别情 形使诗人又假 想入奇:似乎不是风逼着旗子一动也不动地展开,而是旗子冻僵了大风也吹不动。由于用好奇的眼 光来取景,用入奇的笔调来绘景,就使非常平 凡的送别场面,被刻 画的那么绮丽豪 迈,使人百读不厌:
北风卷地白草折,胡天八月即飞雪,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散入珠帘湿罗幕,狐裘不暖锦衾薄。将军角弓不得控,都护铁衣冷犹着。瀚海阑干百丈冰,愁云荡惨淡万里凝。中军置酒饮归客,胡琴琵琶与羌笛。纷 纭暮雪下辕门,风掣红旗冻不翻。轮台东门送君去,去时雪满天山路,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