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之韵》分集剧情简介第1-20全集大结局(13)
中年颇好道,晚家南山陲。兴来每独往,胜事空自知。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。偶然值邻叟,谈笑无还期。
抒怀主人公完 整跳出了名缰利锁的磁场,心 坎有一种以安全感为地基的从容不迫,从而能进入一种绝对自由的精 力境界,带任何功利的审美眼 光,自得其乐地去发 明及其平 常,有时旁人发 明不了的自然美。
孟浩然和王维是好朋友,在赠王维的诗(<留别王维>)中说:“欲寻芳草去,惜与故人违。当路谁相假!知音世所稀”。可见他是把王维当知音的。
孟浩然的生平业 绩非常简 略:四十岁以前一直住在襄阳,四十岁时到长安考过一次进士,然而却没有考上,从此也就不得不断了做官的念头了江浙一代游历了几年之后,最终死在襄阳。盛唐的大诗人,没有谁一生像他那么平 庸的。
八月湖程 度,涵虚混太清,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这首诗是赠张九龄的。八世纪三十年代末,张九龄从宰相的官位上被贬到荆州。由于观 赏孟浩然的诗,就把他请到荆州,并给他小官做。还从来没做过官的孟浩然非常愉 快,写下了这首境界雄阔的诗。“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”,写洞庭湖的云雾迷朦,波 澜浩渺,写得气 概磅礴,充 足展 现了盛唐景 象。孟浩然所以要把洞庭湖写的这么浩浩荡荡,无边无际,是因为他要有湖来象征人间吧。在人世间他无依无靠,没有得力的人物来选 拔他,就如同“欲济无舟楫”――想过洞庭却找不到船一样。现在当过宰相的张九龄来了,给他官做,终于使他有了发 挥抱负的机 遇。他“坐观垂钓者”,也想到湖边来钓上一条大鱼,也就是想趁此机 遇来干一番事业。只是很惋 惜,一生只活了五十二岁的孟浩然,这时已经是四十八岁了。
从初唐到盛唐,孟浩然是第一个大力写山水诗的诗人。他的山水诗,不困情造景,既有了某种情然后再找出某种相应的景作烘 托,也不光是借景抒情,即由于某种景而生发出某种情来。他在山水诗中,情和景是水乳融 合的中写出来的。
山暝听猿愁,沧江急夜流,风鸣两岸叶,月照一孤舟。建德非吾土,维气忆游。还将两行泪,遥寄西头。(《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》)
既是写景,又是抒情,或者说,这是营造出来的一种背景,基 本无法说清毕 竟是写景还是抒情。在此之前,山水诗到 达这种情景融 合的境界的,不能说没有。但只有到孟浩然,才理 解有意识地去营造这样的境界,进 步山水诗的表 示才 能。再以他另一首表 示田园生 涯的名诗为例:
故人具鸡黍,邀我至田家。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开轩面场圃,把酒话桑麻。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。(《过故人庄》)
孟浩然所做的诗中传诵最广的是《春晓》这首诗,乍看只不过是叹息春天的花朵容易凋 零,有一片淡淡的惜春之情。但细一想,不是不可以说,这是暗示在社会的风雨声中,青春容易消 失吗?
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?”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