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唐之韵》分集剧情简介第1-20全集大结局(7)
有 名诗人李欣在《赠张旭》中说的可以证实这一点:“张公性嗜酒,开 朗无所营,浩首穷草隶,时称太糊精。露顶据胡床,长叫三五声,兴来酒素壁,挥笔如流刑。”张旭是苏州人,戏称他为太糊精真是恰到利 益。不过他留下的几首诗,却不像他草书那样狂放,想《桃花溪》这首诗所刻 画的那样,“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,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青溪何处边?”在淡淡的烟雾中,影影绰绰望见远处有一座高耸的桥,可是要找的处 所还是找不着。诗人来到一块突出水中的大石头上,问划船从这里经过的渔人:从桃花源里流出来的桃花,流得青溪了里到处都是,叫人怎么顺着流动的桃花去找到桃花园呢?从表层信息来看,不过是说诗人来游了一趟桃花源,尽管找不着洞口,可也并不焦 急。这是诗意旅行,是寻诗。可是我们顺着诗人的足迹。再来找一遍看。青溪里这随着水波翻动的桃花,到底是从哪里流出来的呢?“世中遥望空云山”,向哪儿去找桃花园呢?这云风雾罩的桃花源,是一个处 所,但更像是人生想要到 达的一种境界。因此从深层意蕴看,这又是哲理的旅游。是在进行曾曾深 刻的哲理思考。“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。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青溪何处边?”
张若虚的生平业 绩都不可考,只知道是扬州人。他只传 播下两首诗。但《春江花月夜》却是古今传诵的名篇。〈〈春江花月夜〉〉原是南朝有 名的昏君陈后主创作的,当时还谱了曲,可以唱。后来,词和曲都失传了。张若虚这首《春江花月夜》是借旧题写新诗,是借旧瓶装新酒。这首诗,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怀 念家 乡扬州和种种感 叹和想象。唐诗中把长江下游广 阔的江面也叫做海,因此这里的“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”,虽然说的是海,指的却是浩茫茫的长江。诗就从春天、长江、花林、明月和夜晚这五个方面切入,把由此引出的种种意象穿织组合在一起,重 复咏叹拂拭不去的乡愁。
春江潮水连海平,海上明月共潮生。滟滟随波千万里,何处春江无月明!
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。月亮从广 阔的江面上升起,映着滟滟的江波,展 示一片明澈。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,朦胧又透明的夜景,似真似幻,使人面对着无 穷的时空,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 况,进入一种追 求顿悟的深沉。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,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,月光长在,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,于是持 续感 叹地叹道:
江流宛转绕芳甸,月照花林皆似霰。空里流霜不觉飞,汀上白沙看不见。江天一色无纤尘,皎皎空中孤月轮。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?人生代代无 限已,江月年年望类 似,不知江月待何人,但见长江送流水。
天上水上,浩白无尘,只有这一轮孤月,在无 限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流 浪。月亮,最初照见的是什么人?将要照见的又是什么人?人类性 命的系列虽然是无尽的,但“今日不见古是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”,一代一代的人都消 失了,只有滚滚滔滔的长江依然在滚滚滔滔的流淌。这种世路无 限,劳生有限的感 叹并没有一发不可整 理,陷入不能自拔的地 步,因为诗人究 竟生 涯在唐代,究 竟有找到发展机 会的可能性,所以只点到为止。接下来诗的脉络转换,转入传统的游子思妇的相思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