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娱乐资讯 > 电视剧情 > 正文

《唐之韵》分集剧情简介第1-20全集大结局(8)

2023-02-03 00:50

  白云一片去悠悠,青枫浦上不胜愁。谁家今夜扁舟子?何处相思明月楼?可怜楼上月彷 徨,应照离人妆镜台。玉户帘中卷不去,捣衣砧(zhēn )上拂还来。

  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鸿雁长飞光不度,鱼龙潜跃水成文。昨夜闲潭梦落花,可怜春半不还家。江水流春去欲尽,江潭落月复西斜(古字中读xiá,xié是近代编入的音 调)。斜(xié)月沉沉藏海雾,碣(jié)石潇湘无 穷路。不知乘月几人归,落月摇情满江树。

  边塞诗人

 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,格调悲壮,像雄 壮的军号,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。

 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,胸怀激荡,充 斥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好 汉主义精 力,。他们唱出了时 期的最强音,充 足体现了盛唐精 力,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,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。

  在这批边塞诗人中,七言绝句写的既多又好的当数王昌龄。七绝在初唐时就开 端成熟了,但表 示才 能还没有充 足挖 掘出来,佳作还不多,王昌龄以其胜 利的创作实践,使七绝这种诗体的概括才 能施 展到了极致,与李白同为写绝句成 绩最高的诗人,有人甚至说他超过李白。他名气很大。有”诗家天子王江宁。”的美誉。所以叫王江宁,或说因为他是江宁人,或说因为他在江宁做过官。他的组诗《参 军行》七首几乎全是精品,从各角度揭示前线将士的心理运 动。比如第四首:

  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
  出手一句“青海长云暗雪山”,就把战 斗氛 围渲染的十分饮满酣畅:“黄沙百战金甲”既揭示了环境的艰 难,又展 示出战士们轻身许国的好 汉气 势。

  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离别情。纷 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
  烽火城西百尺楼,傍 晚独坐海风秋。更吹羌笛关山月,无那金闺万里愁。

  这种万里远隔怀 念妻子的衰愁,所以会那么无可奈何,就因为每一次怀 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,因为一出战就可能再不会回到这“烽火城西百尺楼“来了。这是真正的带着血丝的相思!”不破楼兰终不还“,固然好 汉气 势十足,但诗人同时也看到了战 斗给普通士兵带来的苦 楚,并没有一味沉浸在立功封侯的空 想中。

  他的《出塞》更是古今传俑的名篇,被誉为唐代绝句的压卷之作。

  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,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

  说“秦时明月汉时关”,实际的含义不过是一轮明月照边关。然而,把明月照边关这种凄 凉的意境推到秦汉时 代,这一句就由写眼前的实景,一变而为饱含历史深度的虚景,虚实相生,从而使这句诗的内涵变得无比深厚。这也就是说,从秦汉时 代以来,一代一代的人就一直在进行这样的万里长征,多少人就死在边关上一去不复返。慨叹没有李广那样的龙城飞将飞将来挡住胡马,不让渡 过阴山,既痛惜自已无用武之地,不能报效国 度,立功边塞,又深切地同情边关将士长期征战,有家不能归的苦 楚。诗人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,该怎样来避免这种历史悲剧的重演。他只能空 想呈 现飞将军李广,用战 斗来禁 止战 斗,但同时他也深 入地意识到“昔日长城战,咸言意气高,黄尘足今古,白骨乱蓬蒿”(《塞下曲》)就算能用战 斗来禁 止战 斗,也是“白骨乱蓬蒿”,同样是个悲剧,这首诗读起来特 殊上口,每一个音跟前后的音搭配的都恰到利 益,我们侧 重从声 调的协 调来读上一遍就会知道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,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。”